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汉末皇戚>第六百一十三章 从此无羌唯有汉
都会被他们统统舍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莫不如是!

关羽沉思片刻,看了眼强良道:“君侯早有言语,若羌人归顺,非真心反叛,则尽数内迁凉州,穿汉服、习汉语、尊汉律、服汉官,则皆免死,不然,族灭身损,活口不留,吾若留情,尔欲令君侯治吾罪乎?”

“……”

眼见强良无话言语,关羽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放心,若汝族人真心投汉,何有汉羌之见耶?”

强良听后,沉思了一会,终是行礼道:“末将欲为大军先锋,愿将军准许!”

“善!汝率本部并屠各、匈奴两千骑,直杀中军,本将率领余部,包围羌族庐落,若其等反叛,年轻妇女留命,其余之人,高于车轮者老弱青壮男丁,尽灭之!”

“诺!”

强良重重的点头,而后忍住心神,望着前方的先零羌族部落,狠狠策马而去,若是族人依旧反抗,那就不得不怪他心狠手辣了,纵然此番可能会令先零羌灭族,他也要去做,因为他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保护他如今所取得的一切,族人背叛他,也就别怪他无情了。

战前,伏泉早已通令各部,汉军对付降而复叛的羌族,此番不再接受抵抗之后的投降,一律复其昔年征讨鲜卑事。换而言之,那些反叛的羌族,但凡敢于反抗汉朝天兵的,那么就全部杀死,按照伏泉当年征战鲜卑时,所用的策略一样,其部落只留年轻妇女,而孩子则留个子低于车轮的,其他人,全部屠杀,不留活口,从根本上,将羌人的再次反叛的源头给灭绝。

此等灭族绝户之策,伏泉麾下,像强良这样的北地先零羌出身的兵将,自然知道有多么恐怖,毕竟他们也是跟着伏泉经历过他屠鲜卑的人,想想看,现在大汉北疆,可还有人敢称鲜卑人?

只有在北疆更北的地方,大汉触手碰触不到坚昆、丁零等势力里,有那据说是由曾经的鲜卑大人魁头、步度根、扶罗韩等人,所率领的数万鲜卑余孽,依旧称呼着自己为大鲜卑。

他们这三个曾经的鲜卑雄主檀石槐的后人,在当初知道和连败北,鲜卑最后的大军被汉军或俘获杀,只有少数逃离后,明白了鲜卑已经没有和汉人叫板的实力,连忙收拢草原上的鲜卑败兵,一起逃窜大鲜卑山之后,带着他们早就准备好的一些部族,果断北迁,然后在坚昆、丁零等势力内,往西寻求活路。

至于之后为何往西,那自然是因为北疆最北的地方,他们都知道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所在,根本不是他们这些游牧民族能够生存的地方,他们只有学着曾经被汉朝打断了骨头的北匈奴一样,往西北方向寻求活路。

当然,因为如今西域各国阻断道路,他们的实力也不如曾经的北迁的匈奴人,他们没有选择从西域迁徙的这条线,而伏泉后来在知道他逼得曾经也在历史留名的几个胡族枭雄逃亡的事情后,感觉好笑至于,也再想不知道这支鲜卑余孽,会不会用他们强盗式的方法在坚昆、丁零等地扩张部族,并且和那支北匈奴一样,缔造有一个令欧洲人颤抖的“上帝之鞭”呢?

现在大汉管制下的北疆草原,经过这数年的控制和教化,已经再无一个自称鲜卑出身的人了,在屯田的军管下,大多数人都只说自己是汉人,他们说汉话,穿汉服,遵守汉官的命令屯田,妥妥的都是汉人的生活方式,也许他们有的人潜意识里还知道他们是鲜卑出身,但大多数人都已经主动忘却了自己本来的身份了。

知道这些,明白执行伏泉命令的后果,如强良等人在将这些事情换到他们自己的亲人身上时,难免兔死狐悲,只是,就算如此,强良等人即使明知道执行这命令的后果,他们为了自己,依旧会认真的执行。

望着强良策马离去,招呼兵卒的身影,关羽看了眼身边皇甫坚寿、戏志才等人,缓缓道:“诸位,吾等亦当备战也!皇甫将军率并州骑于左翼,戏军师率幽州骑于右翼,吾自率剩余兵马,往其后而去,大军四面合围其众,休叫羌胡走脱一人。”

“诺!”

皇甫坚寿和戏志才都是行礼领命道,而后各自去招呼兵马,当然,被关羽命令时,皇甫坚寿的脸色其实并不好,但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没有发作,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两人之间的上下从属关系变了。

本来,作为伏泉的副将,按理来说皇甫坚寿应该命令关羽才是,只是论及战功方面,皇甫坚寿比起关羽实在是差得远了,而这里他们麾下的是一万汉胡杂骑,其中不仅有大汉军功赫赫的并、幽二州的骑兵,也有那些桀骜不驯的匈奴、屠各、乌桓等族骑兵,这些兵马要想掌控,无疑要有极大的威信才可以。

因此,考虑良久,伏泉本有意直接招呼皇甫坚寿回到身边,随他决战韩遂的,但是想到其父皇甫嵩任职北地太守时,颇为民心,有他在,这支外调而来的汉胡杂兵,如果引起北地百姓厌恶的话,还能有所调解,不至于引起什么乱子。

事实证明伏泉的想法是对的,这支明显有着胡人的汉军骑兵,起初一开始是真的让北地百姓不满,甚至也发生了不少矛盾事情,若非皇甫坚寿出面,北地百姓念在皇甫嵩的面上,没有针对,不然说不得也是一大隐患,

伏泉知道此时,这才亲入北地,和皇甫坚寿密谈后,依旧让他留下的。当然,留下归留下,但是此番出兵的从属关系确实变了,战功卓著的关羽成为主将,


状态提示:第六百一十三章 从此无羌唯有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