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象棋>第847章 文化的传播
时期一些文人描写女子下棋的诗词作品中可见一斑。中华励志网

福建莆田蔡伸(公元1088—1156年)所作《友古居士词》中有《临江仙》一阕:

帘幕深深清昼永,玉人不耐春寒。镂牙棋子缕金圆。象盘雅戏,相对小窗前。隔打直行尖曲路,教人费尽机关。局中胜负定谁偏,饶伊使幸,毕竟我赢先。

这首词中的隔打直行尖曲路一句明显指的是象棋。从词中所述的精美棋具来看,这是描写一对贵族青年夫妇下象棋的情景。尽管那位玉人的棋艺水平不高,只不过是借下象棋消磨时光而已,但可说明当时某些家庭中女子对象棋的爱好。

安徽宣城周紫芝(公元1082—?年),亦有《阮郎归》词云:“月棂〔l灵〕孤影照婵娟,闲临小玉盘。枣花金钏出纤纤,棋声敲夜寒。”从“枣花金钏”一语看,所咏无疑是女子棋事。其中“小玉盘”,证诸宋徽宗“白檀象戏小盘平”的诗句,此处当指象棋盘。

再如,向子諲〔yin因〕(公元1085—1152年)的《酒边词》写到一位女性赵总怜,说她能下棋、写字、分茶、弹琴;谢无逸(公元?—1113年)的《南乡子》描写一位出色女棋手“浅色染春衣,衣上双双小雁飞。袖卷藕丝寒玉瘦,弹棋,赢得尊前酒一卮”。以上这两首词均未言明她们玩的是何种棋,但无疑有一部分女子是精于象棋的。

值得指出的是,南宋时的棋待诏沈姑姑出入宫廷,陪孝宗皇帝等下象棋,教宫娥学象棋,是当时女子象棋手中的杰出代表。在南宋10名象棋待诏中,沈姑姑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历史上最早任棋待诏的女子棋手。古代女子下象棋,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技术等级和棋艺水平,实在是绝无仅有的了。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女子象棋活动在明代有新的发展。在《金瓶梅词话》这部明代着名的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回描写西门庆的妻妾奴婢、侍女歌妓下象棋和玩双陆的故事情景。虽说小说本身写的是南宋的故事,但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作者本身所处的明代,象棋已经成为某些女子家庭生活的一个内容。

清代时,女子下象棋不但被写入小说中,而且还被写入某些弹词之中。最着名的莫过于木鱼书第九才子书《二荷花史》。木鱼书是广东的地方弹词,在晚明时已开始流行,至清中叶蔚成大观。《二荷花史》是一部用广州话创作的通俗文学名着。它写羊城才子白莲,虽穷愁潦倒,但fēng_liú倜傥,欲自择佳偶。一日他男扮女装外出访艳,化名卖珠姑娘探芳,避雨“艳斋”,突然听到“将将”的声音,透过帘子内望,原来是名妓红香和紫玉正在闲对象棋。以下是《二荷花史》中的一段词:

举步即时返去睇,只见棋中车马正匆忙。

士卒纷纷来又往,棋子敲残有几双。

着来急是交关处,探芳其时到身旁。

紫玉举头忙便问:阿姐谁家女娇娘?

语完遂又将棋着,呖呖声飞杂雨长。

正系迷来已见入当局,袖手谁知笑在旁?

红香着到将输处,一婢盛来晚膳香。

乘机佢(即渠)就忙抹乱,开声时便说言章。

由于夜雨连绵,白莲不得不留宿青楼,在雅致的房内搭床歇脚。晚妆已罢,红香颇觉无聊,又邀紫玉下象棋。两名妓以夜雨敲棋为题赋诗。

紫玉的诗文是:

底事黄昏最系情,玉棋和雨响春声。

只今笑杀浑差着,一局能输十五城。

红香的诗文是:

闲呼迷局耐芳情,打破春愁似有声。

散作啼花千点雨,飞飞如满石羊城。

两名妓因知探芳亦解诗章,乃齐声邀请她也做一首,白莲不得已吟道:

怪他同局不同情,乱雨敲棋各一声。

虽是相思围未解,好凭车马破愁城。

当时的才子白莲年方17岁,不但诗画俱佳,出口成章,而且东粤围棋第一,精于音律与弹琴。从“正系迷来已见入当局,袖手谁知笑在旁”一句看,他对象棋也很在行。名妓对局,才子唱和,作者是将其当作fēng_liú韵事加以渲染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青楼女子闲时迷恋象棋的情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象棋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国粹,又是艺术,更是一种趣味盎然的开智健体的体育运动。“棋子虽小,品格高尚”,这是古人对棋文化的评价。陈毅元帅曾以此语号召大众习棋。

如何解读棋子的高尚品格呢?我们以为有六:

第一,平等性。棋子十六对,弈棋者不分贫富贵贱,平等参与,判别胜负一视同仁,优胜劣汰,没有特权与特殊。

第二,平民性。一张棋盘,32个棋子,制作可因陋就简,随身携带,即使在荒山僻野,只要有对手便可席地而坐,开坪对弈。正因为象棋活动具有广泛的平民性的品格,所以数千年来备受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喜爱。不仅如此,棋子走法很多,变化无穷,不论弈者、旁观者都会全神贯注,既可开智健体,又能忘却烦恼、疲劳或病痛,有益身心健康。是一种带娱乐性的,人人都能参与的体育运动。

第三,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它像一根红线贯彻下棋的全过程。32个


状态提示:第847章 文化的传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