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象棋>第770章 故事
炮、龟背炮等多种对局阵式。其中的龟背炮,一般认为子力集中子一侧,有行动不便之弊,然而,巴却运用得十分精巧,常能以干常人少见的新阵式而取得优势。

“巴不斗”的名声传得神乎其神,也惊动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其时扬州棋坛有一位着名棋手杨健雄,在江南一带知名度颇高,且是《石杨遗局》的编者之一,他认为巴的棋艺只不过和自己差不多罢了,决不是不能斗。好在扬州离镇江不远,就乘船过江,到瑞源茶楼向巴挑战,不料在一天之中,被巴连下六城,只得服输而退。于是,“巴不斗”之名更加传扬了。

在扬州,当时另有一名棋手叫索万年,他听到杨健雄被击败后心有所动。同时,镇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索交手。据载:“索万年,扬州人,着名棋手,棋艺之高,如鹤立鸡群,对诸多好手大都让先,有‘索无敌’之称。”两人均不敢轻易交锋,但经好事者多次撮合,往来穿梭数日,决定在镇江较艺。

棋赛设在沿江的瑞源茶楼,比赛遮天,茶楼席无虚座,但给索和巴另划出一个清静的角落。“棋赛接连三日,未分胜负。有时午饭不吃,以粽子果腹;有时将烟丝当做白糖,被粽子蘸了来后,照食如仪;有时又将白糖当做烟丝来卷,,在猛吸几口后才发觉失误,不禁哑然失笑”。可见他们专心于棋战了。

(三)关于《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棋艺还反映在着述上。据镇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说,巴着有《象棋梅花心法谱》(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谱》被人传诵,但另有五局关于龟背炮的未录人。为什么未录人?据传,这和李忠良有关。

中年以后,巴家道中落,他别无技艺,只好以棋为生,经济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帮助。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为此他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镇江前,他将《象棋梅花心法谱》赠给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十二局(31变),对龟背炮五局舍弃不用,并将名称改为《反梅花谱》。

由于“巴不斗”棋艺高超,有人曾作诗歌之:

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

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到了1912年,清皇朝终于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时,巴不斗还在上海“斗棋”。因为他是“满鞑子”,一度受到歧视。据《镇江棋话》载:“中年后,巴吉人即浪迹江湖,以棋为生。50多岁时,犹在上海闯荡。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气愤之下,投入苏州河自尽。”这是一代棋手的悲剧。

该谱第一局就强调当头炮能胜屏风马,和《梅花谱》相反。从第二局开始,主张用其它布阵法来制约当头炮的攻势,提出一系列后手布局的课题。

特级大师柳大华基本功扎实,他盲棋一对多的神奇表演曾让下国际象棋的老外惊呼其为“东方电脑”。记者昨天追问柳大华如何练就一身硬功夫时,53岁的柳大华讲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诵《梅花谱》的故事。

柳大华小时候跟大哥柳大中学棋,“我大哥当时的棋力大概在武汉市能排进前八名的样子,”柳大华说,“我如果水平再想提高的话,就只能自己看棋谱了。”

柳大华回忆说自己看了很多棋谱,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叫《梅花谱》的清代古谱。说起这本棋谱,柳大华眼神变亮了许多:“小孩子下棋都喜欢攻杀,而《梅花谱》里的三大内容全是讲攻杀的。我那时也就十来岁吧,觉得这里面的棋谱好精彩啊!于是自己就一遍遍地看,反反复复地背,到最后已经可以倒背如流。”

柳大华说《梅花谱》是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棋谱,一直到自己后来参加全国比赛,还时常不自觉地用《梅花谱》里的招法。“不过后来研究多了才知道,《梅花谱》里其实有很多华而不实的地方,”柳大华说,“比如作者为了表现屏风马如何破当头炮,就会让走当头炮的一方故意出现破绽,而走屏风马的一方则抓住机会,用精妙的攻杀击溃对手。这是吸引读者的好办法,但有失严谨,当代棋手是不会这样下的。”

“你那本《梅花谱》现在还在吗?”记者问。

“没有了。”柳大华说,“当年我们家住老平房,地面都是土质的,很潮湿。那本书不知什么时候掉到了床底下,等发现时已经腐烂了。”

棋谱没了,但见谱就背的好习惯却养成了。一本《梅花谱》最终成就了一位引领时代的象棋大师。

巴吉人编着《象棋梅花心法谱》后,只有手抄本,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有象棋杂志开始刊登内容,之后整理、出版成书。

至于为何流传时改用《反梅花谱》这个名称,一说是巴吉人中年以后家道中落,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开镇江前,他将该谱赠送给好友兼弟子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部份,舍弃了五局龟背炮,并改名为《反梅花谱》。

巴吉人擅用炮,认为当头炮威力甚大,因此另辟蹊径,着成《象棋梅花心法谱》。现在见到的有7局18变和8局17变两种版本。

该谱第一局就强调当头炮能胜屏风马,和《梅花谱》相反。从第二局开始,主张用其它布阵法来制约当头炮的攻势,提出一系列后手布局的课题。

《梅花谱》,中国象棋古谱,棋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着者王再越


状态提示:第770章 故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