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象棋>第718章 过去以及发展
路十一,棋三十四,为两军耳。

当时的棋盘纵横均为十一路,与今天的九纵十横的象棋盘不同,棋子三十四,也比今天的象棋多出二子。

《北狩见闻录》中有一则轶事:宋徽宗被金国掳去,不知道康王赵构已经称帝,有一次太后拿来一副像戏的棋子,在一张纸上书写赵构的名字,贴到“将”上,然后用一块黄罗把所有的棋子包裹起来,焚香祷告说:“今三十子俱掷于局,若康王字入九宫者,主上必得天位。”

说罢,将黄罗包裹的棋子一齐掷下去,带着赵构名字的“将”果然落入九宫,其余的棋子则离得远远的。太后大喜,徽宗皇上听说以后也非常高兴。

《挥麈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同的是棋子的数量变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见闻录》的三十子多出两枚。

不论是三十,还是三十二,都与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所记的三十四不同,可见,北宋晚期的象棋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象戏》诗,其中写道:

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诗中提到了象棋中的“兵”、“卒”、“偏”、“裨”、“车”、“马”、“将”等,这里的“偏”和“裨”相当于后来的象和士,诗中惟独没有提到中国象棋中最灵活的“炮”。想必此时宋金战端还没有开始,几十年以后,当那些困守城池的北宋守军吃尽了金军炮石的苦头,才开始把它添加到“戏兵”的象戏游艺当中。

有人考证认为,北宋时期的象棋盘上还没有界河,楚河汉界在南宋时才在象棋盘中出现,但从程颢的这首诗中看,“河外尖斜步卒轻”,似乎已经设有河界,而且在界河两边使用兵、卒的着法也有些差异。“雄如刘项亦闲争”一句,也把棋盘上的交战和楚汉之争相类比,或许,这一首诗正是象棋盘上“楚河”、“汉界”之滥觞。

南宋文人刘克庄有一首《象弈一首呈叶潜仲》,从中可以看出象棋发展到南宋晚期的大致形态,从“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等诗句看,此时一副棋是三十二子,已经有了炮,棋盘中间也有了一条界河。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朝代,也是象棋流入民间,成为人民茶余饭后一大乐趣的普及朝代。中国象棋的第二个全盛时代是在唐宋时期发展至高潮的,不仅仅是达官贵人,或者伶人艺伎,就连街头巷尾的平头老百姓也都在走象棋、比棋艺。象棋最终的游戏模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元明清时期,象棋因战乱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黑暗生长期。但是很快,象棋就走出了低谷,恢复了蓬勃发展的生气。清代还出版了许多象棋名家所编撰的棋谱,极具历史文化的参考价值和博弈技巧的艺术价值。近代的中国象棋,又因战乱而出现了一段晦暗的空白期。但新中国成立后,象棋又迅速地回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展到1956年,中国象棋被载入中国正式体育项目的名单列表。

发展至今,象棋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项智力游戏。其规则和道具都很简单,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其中。截至目前,全国级别的象棋大赛有五羊杯全国邀请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全国象棋等级赛、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等。在亚洲象棋联合会的带动下,世界各地的象棋活动逐渐开始兴起。自1993年成立世界象棋联合会以来,国际上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举办了象棋的交流活动。

2014年的4月,象棋正式成为世界智力联盟的成员。除了走国际化道路以外,作为益智类游戏项目的象棋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与科技进步最大标志的网络相结合,将中国象棋搬到网络平台上。开发网络上的象棋软件,开展象棋的网络教学或练习比赛,建立象棋爱好者的网络交流平台,与网络媒体合作组织象棋比赛,能让中国象棋不再受到道具和场地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棋手们通过网络来进行象棋交流和比赛。一方面,可以加深中国象棋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中国象棋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给象棋新增添了一种发展路径,促进了中国象棋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进步一大产物的中国象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时代变换和朝代更迭,是一种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思辨游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象棋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之后,凝聚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发展的潜力还在不断提高,前景广阔。

提到中国象棋,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来了国际象棋,围棋。它们是国际上公认得三大比赛棋种。国际象棋,英文ss ,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其意思是“将死对方的王”。相传国际象棋15世纪由印度起源,经波斯,中亚,阿拉伯,最后进入欧洲,并在欧洲定型为现制的国际象棋,与当时的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为欧洲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课。

棋坛上的棋类,不外乎有三个层次:第一,茶余饭后消闲解闷,具有游戏性与娱乐性;第二,对局者在


状态提示:第718章 过去以及发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