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摇滚教父>第326章 先导EP:《深渊》(下)
进宣传活动的承诺之后,环球唱片没有任何客气的意思,直接将宣传通告塞满了罗杰三人的行程表。

在罗杰的强烈抗议之下,再加上来自二十世纪娱乐的压力,环球唱片不得不修改了计划,留出了录制《3》专辑的时间。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整个五月和大半个六月,乐队都将在久违的忙碌中渡过。

就像1999年,《we.》刚刚发行的时候那样。

尽管最重要,也是花钱最多的宣传方式是在广播电台投放广告,但需要乐队参与的宣传活动并不少。

包括但不限于媒体采访、脱口秀节目、和粉丝近距离接触、举办几百人级别的小规模演出等等。

…………

五月的第一个周末,在几天的预热之后,《深渊》摆在了零售店的货架上。

同时,北美最大的在线购物网站上,《深渊》的销售状态也从“缺货”改成了“销售中”。

——事实上,网购开放的时间比线下零售店提前了一整天。

不过考虑到北美快递行业的效率,那些急于第一时间拿到cd的歌迷大多选择了去零售店购买。

这样做的都是乐队最忠实的粉丝,数量并不算少,但分散到整个北美,甚至同一座城市的数十家零售店中,每一家店面的人并不多。

傍晚,卡尔-瓦伦丁开车来到西雅图市中心的一家音像店。

音像店的玻璃上贴着《燃烧》专辑的海报。

《深渊》也有宣传海报,不过投放率很低,毕竟每个广告位都是要钱的,尽管一家零售店只要几美元到几百美元不等的广告费,但投放到整个北美,总数绝对会让人窒息。

一张为专辑预热的先导ep,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资金在上面。

反正也赚不了什么钱,不亏本就不错了。

西雅图最近的天气不怎么好,连绵的小雨下了一整周还没有停下的迹象,不过这并不影响卡尔-瓦伦丁的工作。

在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年头,别说下雨了,就算是天上下刀子,只要还没落到自己脑袋上,也得乖乖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将被雨水浇灭的烟头甩进垃圾桶里,走进音像店。

这家音像店,卡尔-瓦伦丁来过无数次,非常的熟悉。

只是几分钟时间,卡尔-瓦伦丁就找到了《深渊》的cd,大致数了一下,货架上还有7张。

抽走其中一张,走向收银台,一边掏钱一边问道:“今天《深渊》卖得怎么样?”

售货员显然认识卡尔-瓦伦丁,抬头看了一眼,随口道:“还行吧,卖出去了几张,具体不记得了。”

卡尔-瓦伦丁点点头,没有再多问,收起cd和找回的零钱,离开店里。

回到车上,卡尔-瓦伦丁迫不及待地将cd盒拆开,拿出光碟cha jin车载播放器里。

尽管已经从罗杰手中得到了一份签名版,但卡尔-瓦伦丁仍然选择自己再购买一张。

倒不是为了多贡献一个销量,纯粹是因为签名的那份是拿来收藏的,没有拆封的打算。

至于“自费”购买的这一份,则是用来听的。

虽然已经成为了经纪团队的一员,但工作和做乐队的粉丝之间并不冲突。

随着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职业粉丝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几乎每一个名气稍大点的明星,都养着一个或者一群职业粉丝,专门负责管理粉丝组织等方面的工作。

在音乐的伴奏下,卡尔-瓦伦丁打开笔记本电脑,熟练地打开聊天软件,输入登录密码。

账号上只有一排名字相同的“群”,都是乐队粉丝组织的讨论组,由于最大人数限制的缘故,单单只是受到“官方”承认的粉丝群,就多达十几个。

随手打开一个消息最多的,正在讨论的主题正是乐队的新ep,《深渊》。

尽管车上加装了信号增强器,但无线网络的速度仍然让人难以忍受。

出于个人习惯的原因,卡尔-瓦伦丁宁愿忍受缓慢的上网速度,也不愿意回家再打开电脑。

好在文字聊天对带宽的需求很低,勉强可以接受。

“谁买了新专辑?求评测。”

“是ep,不是专辑,专辑要到月底才发!”

“我买了,还没来得及听。”

“正在听,歌很棒,就是太短了点。”

“只有我觉得贵吗?四首歌的ep就卖9.99美元!”

“我家附近的零售店在做促销,只花了8美元。”

“实名羡慕!为什么百事达不做促销!”

“……”

一边盯着讨论组中的群聊,一边点开几个私聊窗口,挨个发过去询问的信息,收集粉丝们的反馈。

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专辑的评价、是否会购买、理由是什么等等,卡尔-瓦伦丁都会定期制作一份调查问卷,发到讨论组的网站上,供粉丝们自愿填写。

不过除了固定的问题之外,卡尔-瓦伦丁也经常和其它粉丝一对一的私聊,收集一些在调查问卷中得不到的反馈。

任何事情,只要和“工作”扯到一起,就没有可以轻松完成的。

要么费脑,要么费时间,要么费力,总得占上一个。

哪怕做职业粉丝也不例外,一年五万美元的年薪不算太高,但也超出了中位数收入。

想要保住这份中产阶级的收入,可不仅仅只是在讨论组中号召粉丝们为乐队助阵,喊几句口号就能拿到的。

很快,一个私聊窗口就闪烁起来。

发来信息的是一位非


状态提示:第326章 先导EP:《深渊》(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