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青春校园>猗兰梦>第6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王老师非常兴奋,嘴里喃喃地念着什么,朝我走来把试卷发给我,我听到他在说天才啊!天才!才两天时间,太神奇了!我也大受鼓舞!其实后来想想也没什么,这次单元测试语法知识基本上以前学过,只是要记一些单词,当你对一门学科热爱时,它就会变得可爱、有趣,学起来也非常轻松。

只是数学好像赶得有些吃力,尽管数学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曾经稳稳的前三,甚至还考过满分,如今只是看例题,确实没有老师讲解来得快。而且数学是层层递进的,没有前面基础知识,直接听后面的课,有点云里雾里。必须从前一步一步学过来,跟英语完全不一样。

其他科也陆陆续续考试了,王老师对我的每一科分数都去了解,其他老师反映也很好,他认为他发现了一个天才,其实我的心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了。

我们宿舍的女生都讨厌王老师,非常抵制上他的课。每次眼看马上要下课了,他还要再讲一道例题,总是有意占用我们休息时间。其实这点也是我不能接受的,我一直认为学习要劳逸结合,要灵活运用,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从心里去爱学习,不是被迫着去学习。我们学习不是单单为了分数去学习,我们学知识,明事理,辩善恶,去真伪。我个人从来不会在课外去苦读苦练,我认为下课了就应该休息,上课认真听讲就可以了。学习本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现在弄得哀怨四起,民声鼎沸,确实是王老师不对。

女生中还传他写情书给我们班的同学,听说是个走读生,家庭条件很好。还说以前也喜欢过别的女生,至少有三个。为人师表怎么能这样!不管是真是假,至少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我很佩服他的精力,每天早上我们还没起床,他就已经站在教室门口了。晚上熄灯后,我们女生在宿舍聊天,说的大都是骂他的话,他却突然在窗外咳嗽一声,吓我们一跳,也不知他听了多久了。有时刚刚上完他的两节课,好不容易轻松一下,第三节课他又来了,我们都恨不得把他轰出去,原来数学老师筹备婚礼请假了,换上他的课。我就不明白了,其他老师都有请假的时候,就他没有。每天睡得比我们晚,起得比我们早,还精神抖擞。

至此后,我对英语课提不起一点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奇迹,单词变得难记,语法模棱两可,分数忽高忽低。

有一件事情发生,促进了我的英语兴趣彻底转移。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老师周老师拿着试卷很兴奋地说,今天要表扬一位同学,方猗兰,作文全校第一。要不是外校老师阅卷严格,很有可能满分作文。什么?我没听错吧?我的强项向来是数学和英语,作文满分不可能吧?周老师说这篇作文平铺直叙,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很有感染力,让读者有一种穿越到故事中的感觉,一种很真实的情感贯穿全文。然后周老师念了这篇作文,很可惜地说有一个成语典故用错,外校老师阅卷扣了5分,不过还是全校第一,如果不用错,可能就是满分了。所以今后作文中用典一定要非常小心,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可就要出笑话的,而且扣分会很惨。

平时我的作文从来没被老师念过,我也从来没有发觉我有写作天赋,是不是太夸张了,满分作文!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心里有些小小激动,但很快就被我的理智压制下去了。直到课后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张老师过来,问:“谁是方猗兰?”同学们指我。

张老师说:“把你的试卷借一下,这篇作文很有名,很多老师看了都说好,借到我们班上念一下。”

我不同意,我说道:“用错了一个典故,别人会笑的。”

张老师说:“没关系,作文最重要就是感染力,你那种真实的情感让每一个读者产生了共鸣,这种写作技巧我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我还是不同意,张老师像哄小孩一样:“来呢!给我呢!”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周老师是一个结了婚年近40岁的男老师,他的表扬,我只是瞬间小小的激动,很快就归于平静。但张老师不同,他是一位二十多岁未婚男老师,阳光帅气,眼神温柔,语言调皮,让我有一种心跳的感觉,看来我不给,他会一直赖在我这里,我只好乖乖地给了。

拿到试卷他终于满意了,说道:“谢谢!”眼神里满满的柔情,我的脸红了。

张老师还试卷的时候说:“写的真的很好,谢谢!”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又说:“你叫方猗兰,是吧!我记住了。”临走还抛了一个媚眼,我的魂都飞了……。其实这之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熟悉他。我们一直走的是平行线,生活上学习上都没有任何交集,因为这个偶然事件,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其实我和张老师以后再也没有说过话了,但他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他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让我看到我自己潜在文学天赋,我一下子从数学英语尖子生变成语文尖子生。

人生真的好奇妙,看似偶然的事件,或许有着某种必然。也许从小时候奶奶给我讲故事,教我背诗词起,一颗小小的文学种子已经埋在我心里。到慢慢长大听奶奶给村民调解家庭纠纷,讲人生道理。我神奇地看到一对愤怒、激动得像仇人一样的夫妻慢慢平静,最后和好如初,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其实这些经历看似已成过去,我以为已经


状态提示:第6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