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12节 经济成果
夫,我们不用跟美国人打仗了。”“经济不景气,如果再不赶快打仗,我的工厂就要倒闭了。”旁边一个舞女惊讶地问道:“这么说,一旦开战,经济就会好起来了?”旁边一个新闻记者说道:“二十年前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当时萎靡不振的经济确实全面地复苏了。”商人连连说道:“说得对!打仗最好了!”电影中的这段场景正是对当时日本基层社会进行描述的缩影,在当时的日本,普通老百姓因为宣传洗脑的原因而渴望打仗,虽然真的打仗了,不管胜败,他们都是要付出最为惨重代价、为政府行为进行买单的人群,毕竟死在战场上的日本军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普通老百姓这个人群;军政高层也渴望打仗,因为只有打仗了,他们才有希望实现他们妄图建立千秋大业的理想(野心),才有机会在战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商人更加渴望打仗,因为打仗了,他们就发财了。比如一个开办自行车工厂的商人,他的工厂平时收到的自行车订单肯定来自民间,但民间需求的自行车肯定是一个固定值,不会突然间大规模地增加数额,可战争爆发了,军队需要打仗,自然需要大量的物资,其中就包括自行车,军队需要大量的自行车,自然向国内的自行车工厂下达大额的订单,于是,开办自行车的商人就可以发财了,那么,军队跟国内自行车工厂买自行车的钱财来自哪里?来自国库,国库里的钱财又来自哪里?来自军队在国外战场上掠夺的外国财富。以此类推,打仗了,国内工商业就会受到刺激,呈现出蓬勃发展、红红火火的势头,所以,商人喜欢打仗,当然了,前提是本国军队打胜仗,打败仗肯定不但赚不到钱,还反而跟政府一起赔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所以的所以,一个国家对外开战,该国的财阀财团会全力支持,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跟政府、跟军队进行合作而从战争中获得丰厚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如果本国打败了战争,他们就要给政府、跟军队陪葬,自然要全力支持政府和军队打仗并且打胜仗。

眼下,汪文婴的感叹就是就是代表了此时中国国内很多商人的思想:国家对外开战后,军队从国外掠夺到大量财富,这些财富中很大一部分会流入国内商人们的口袋里。虽然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继续发展会走上一条军国主义的好战歧途,但是,它却又是一个不争事实:军队对外打仗、打胜仗,确实能为本国获取大量财富,刺激本国经济快速发展。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赚钱的速度哪能比得上抢钱呢?比如甲午战争,日本为此战付出的代价是1132人死亡、12200多人伤病,可以说,并不严重,但日本因为此战胜利而获得了多少财富?光是赔款,就获得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之巨,日军缴获到的物资战利品的价值也高达一亿多日元,合计约三亿五千万日元,而当时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只有八千万日元,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的胜利一下子获得了近四年半的财政收入,打胜仗能不发财吗?日本人能不热爱战争吗?同理,中国军队打胜仗能不发财吗?中国的一些人能不发出感慨“打仗还真是生财之道”吗?后世中国一年(约75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通过一场类似于甲午战争的对外战争一下子掠夺到近四年半、相当于330亿人民币的财富,可想而知,打胜仗来钱多快多巨。蒋纬国通过获得苏联战争的胜利而让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实际上,中国增加的财富就是原先苏联的财富的一部分(毕竟瓜分苏联的不只中国一个),通过联合德国等盟友把苏联榨干了,中国此时才会如此“阔绰”。

“嘿嘿嘿!”蒋纬国忍不住大笑起来,“妈的!苦日子、穷日子总算要过去了!”他立刻想起第二个问题,“对了,咱们不能纵向对比,还要横向对比,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去年的gdp是多少?”

汪文婴笑起来:“就知道你会问这个,我已经搞到相关的资料了。德国大前年是450亿,前年涨到了500多亿,去年更是突破了700亿,打败了苏联,我们是大赚特赚,德国人也是大赚特赚啊,至于小日本嘛,大前年是120多亿,前年降到了100亿不到,去年则回升到了130多亿,小赚一笔,远远不如我们赚得多;意大利跟日本差不多,也是100亿左右;苏联原本是430多亿,估计现在还有30亿就不错了;英国和法国都是400亿左右,英国比法国稍高一点,法国现在战败了,经济大损,大量财富都属于德国了,估计都不如我们了,英国现在被德国打得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没战败,所以应该还有300多亿;至于美国…”汪文婴脸上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敬畏,“美国太强大了!真的太强大了!2200亿!足足是我们的十倍!最可怕的是,美国的gdp在四年前只有1000亿,但四年时间就翻了一倍多,并且不是对外掠夺来的财富,就是本国生产出来的,更何况,美国还没有打仗,经济还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刺激,就已经达到这种高山仰止的地步了!要是打仗,那还得了!美国的实力、潜力、爆发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真不知道我们中国需要多少年才能追上美国啊,甚至,我们中国有没有希望追上美国都是一个大问题,就好像赛跑,人家不但遥遥领先,并且速度还要超过我们,甚至还在不停地加速!”

蒋纬国对汪文婴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感叹是十分感同身受的,他


状态提示:第612节 经济成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